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新发明有望改变水稻内重金属富集方式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植物园张美博士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水稻重金属诱导型组织特异性启动子MTP11P及其应用”研究近日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工业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 作为食物链的初级生产者,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其对重金属的积累,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联系。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随着工业及采矿业的发展,水稻种植区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因此,研究水稻响应重金属胁迫的分子机制,开发受重金属调控的水稻内源启动子,以期通过植物遗传工程改变水稻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富集方式,对于解决由重金属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水稻重金属诱导型组织特异性启动子MTP11P。 时间: 2013-1-28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植物园张美博士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水稻重金属诱导型组织特异性启动子MTP11P及其应用”研究近日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工业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作为食物链的初级生产者,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其对重金属的积累,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联系。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随着工业及采矿业的发展,水稻种植区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在水稻中富集,往往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和其他动物体内,危害人类健康。因此,研究水稻响应重金属胁迫的分子机制,开发受重金属调控的水稻内源启动子,以期通过植物遗传工程改变水稻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富集方式,对于解决由重金属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水稻重金属诱导型组织特异性启动子MTP11P。该启动子核苷酸序列全长1988个碱基,主要启动基因在维管束中表达,并受重金属诱导。因此,可将MTP11P用于调整金属离子转运蛋白基因在水稻的维管束部位表达,改变金属离子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积累,也可用于调控一些运输蛋白基因在植物维管束的特异性表达,从而改良植物对营养、盐分和水分等物质的运输。
     
     《中国科学报》 (2013-01-28 第4版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食物链中镉的解毒机制初步探明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科学人员近日初步探明在食物链传递中生物体对重金属镉的解毒机制。 据介绍,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的迁移受到土壤重金属浓度、动植物种类、营养级水平等多方面影响。 该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组博士庄萍及学生丁平在研究员夏汉平、李志安的指导下,对重金属镉在土壤—籽粒苋—菜虫食物链的传递特征及其解毒方式展开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镉在此食物链中的传递表现为籽粒苋富集镉,斜纹夜蛾幼虫对镉无生物放大作用。 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镉主要分布在metal-rich granules、cell debris和heat-stable protein等亚细胞组分中,显示出斜纹夜蛾幼虫对镉具有较强的解毒能力。 时间: 2013-1-15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科学人员近日初步探明在食物链传递中生物体对重金属镉的解毒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环境学国际期刊Chemosphere(《光化层》)。
     
     据介绍,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的迁移受到土壤重金属浓度、动植物种类、营养级水平等多方面影响。例如,植物体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和解毒功能取决于重金属化学形态的生物调控。
     
     该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组博士庄萍及学生丁平在研究员夏汉平、李志安的指导下,对重金属镉在土壤—籽粒苋—菜虫食物链的传递特征及其解毒方式展开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镉在此食物链中的传递表现为籽粒苋富集镉,斜纹夜蛾幼虫对镉无生物放大作用;在籽粒苋叶中,镉化学形态以蛋白质和果胶结合态为主,这减轻了镉对植物本身的毒性;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镉主要分布在metal-rich granules、cell debris和heat-stable protein等亚细胞组分中,显示出斜纹夜蛾幼虫对镉具有较强的解毒能力。此外,实验结果也显示,粪便排泄是斜纹夜蛾幼虫的主要解毒方式之一。
     
     《中国科学报》 (2013-01-15 第4版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侨星】邢福武:我的团队从没间断
    时间:2012-12-5来源:《侨星》杂志28-30页作者:罗雄涛周飞。  时间: 2012-12-5  来源: 《侨星》杂志 11月上半月刊 28-30页  作者: 罗雄涛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景观尺度生态学控制实验研究获进展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近日成功地归纳了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学控制实验类型。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景观生态学》杂志上。 景观生态学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新的生态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学过程的多尺度交互作用关系。 受“中科院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资助,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Darrel Jenerette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申卫军合作,综述了景观生态学控制实验研究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把景观生态学控制实验分为4类15种类型,并对各类型举例介绍了它们的设计思路、适合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优缺点。 业内专家表示,该综述能进一步影响和推动控制实验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时间: 2012-12-5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近日成功地归纳了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学控制实验类型。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景观生态学》杂志上。
     
     景观生态学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新的生态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学过程的多尺度交互作用关系。由于景观生态学研究往往涉及较大空间尺度,开展控制实验存在人力、物力、设计等困难,因此多以观测和模型模拟为主要研究手段。但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控制实验越来越成为机理解析的主要途径。
     
     受“中科院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资助,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Darrel Jenerette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申卫军合作,综述了景观生态学控制实验研究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把景观生态学控制实验分为4类15种类型,并对各类型举例介绍了它们的设计思路、适合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优缺点。
     
     业内专家表示,该综述能进一步影响和推动控制实验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2-12-05 第4版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我学者成果应用于日本生物质能源决策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研人员开展的日本水稻乙醇生产过程量化评价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生物质能源生产过程涉及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竞争性等多个维向。 利用废弃水稻田生产高产水稻乙醇的生态经济可行性如何,成为日本生物质能源发展决策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应日本产业技术综合所(AIST)和亚洲生物质能源研究者邀请项目(ABERIP)的邀请,华南植物园的研究员陆宏芳于去年年底赴日本筑波帮助AIST开展为期3个月的研究。 鉴于上述研究成果的取得,日本AIST和ABERIP再次邀请陆宏芳赴日帮助开展日本国家系统能源发展动态与未来发展决策的生态经济量化研究。 时间: 2012-11-21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研人员开展的日本水稻乙醇生产过程量化评价研究取得系列成果。相关研究将直接应用于日本生物质能源发展决策,并在近期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能源》。
     
     生物质能源生产过程涉及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竞争性等多个维向。如何综合量化评价其生态经济特性成为一大难题。随着日本水稻单产不断提高及其国内水稻需求日益减少,日本废弃水稻田面积在2005年时已增至38万公顷。利用废弃水稻田生产高产水稻乙醇的生态经济可行性如何,成为日本生物质能源发展决策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应日本产业技术综合所(AIST)和亚洲生物质能源研究者邀请项目(ABERIP)的邀请,华南植物园的研究员陆宏芳于去年年底赴日本筑波帮助AIST开展为期3个月的研究。研究表明,日本高产水稻乙醇的生产和使用虽然可带来正的净能量产出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须消耗大量高质量的石油能源、电能和人力资源;日本发展水稻乙醇以替代交通燃油,无论在生态还是经济上都不具可行性。此外,高产水稻的生产过程中大量氮肥的投入,对水稻田湿地生物多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价值,更是高达其乙醇产出价值的300多倍。
     
     鉴于上述研究成果的取得,日本AIST和ABERIP再次邀请陆宏芳赴日帮助开展日本国家系统能源发展动态与未来发展决策的生态经济量化研究。
     
     《中国科学报》 (2012-11-21 第4版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广东科技报】国际植物学专家汇聚广州 共促生态科学发展
    时间:2012-11-16来源:《广东科技报》A2广东新闻作者:蔡玉冰周飞吴梅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植物区系近20%的植物种类已处于濒危状态。 环境、资源、人口问题已成为目前全世界关注的全球战略问题,而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焦点又与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植物物种保存紧密相连。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加强国际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植物园在植物科学和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五个分会场进行了13个专题研讨会,分别围绕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植物多样性及濒危植物、生态恢复、植物园基础研究、园林园艺、城市环境生态、植物资源评价和发掘、植物驯化与育种、科普教育等主题进行交流与研讨。  时间: 2012-11-16  来源: 《广东科技报》A2 广东新闻  作者: 蔡玉冰 周飞 吴梅
    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占有全球植物区系总量的1/10;然而中国植物区系近20%的植物种类已处于濒危状态。11月13-15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国际植物园协会共同主办,国家林业局、广东省科协、广州市科协、广东省植物学会等共同协办的第十三届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大会在广州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植物园、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30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分享在植物保护、植物研究、生态建设和公众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交流探讨植物园的科技进展与社会经济功能。 
     环境、资源、人口问题已成为目前全世界关注的全球战略问题,而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焦点又与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植物物种保存紧密相连。植物是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野生植物更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遗传育种价值和生态价值。植物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也是各国政府和科研工作者加强合作与交流的强烈愿望。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席贺善安表示,植物园是活植物的博物馆,是植物学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市民游览、休憩的场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2000 多个植物园(树木园),中国现有约230个植物园,中国植物园引种保存了中国植物区系60%之多的植物,在保护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加强国际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植物园在植物科学和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五个分会场进行了13个专题研讨会,分别围绕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植物多样性及濒危植物、生态恢复、植物园基础研究、园林园艺、城市环境生态、植物资源评价和发掘、植物驯化与育种、科普教育等主题进行交流与研讨。大会为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们提供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以应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植物园所面临的新挑战,并寻求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广州生态城市”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将就广州的生态城市建设建言献策。会后,与会代表还对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野外考察。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中外专家广州聚焦植物园建设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吴梅)第13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大会日前在广州召开。 会议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办,以“加强国际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植物园在植物科学和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为主题。 据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占有全球植物区系总量的1/10。 植物园则是活植物的博物馆。 这成为植物园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新模式。 据悉,此次大会分别就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植物多样性及濒危植物、生态恢复、植物园基础研究、园林园艺、城市环境生态、植物资源评价和发掘、植物驯化与育种、科普教育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并举办“广州生态城市”专题研讨会。 时间: 2012-11-22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吴梅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吴梅)第13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大会日前在广州召开。会议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办,以“加强国际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植物园在植物科学和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为主题。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专家和官员与会。
     
     据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占有全球植物区系总量的1/10。植物园则是活植物的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2000多个植物园(树木园),中国现有约200个植物园,引种保存了中国植物区系60%之多的植物,在保护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席贺善安表示,全球植物园有着共同的宗旨和目标,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各大洲的经济、文化、民族风情和自然条件不同,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不同,植物园宗旨和目标会有些不同。如我国上世纪末期,社会经济状况还是“温饱型”,植物园建设宗旨是“科学的内涵”和“艺术的外貌”。本世纪,当中国的经济状况迈向“小康”水平时,植物园建设原则也因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而相应地发展为“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观”和“文化的展示”。
     
     据了解,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植物园都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在中国偏远地区的西双版纳,这一过程则是反过来的:先在一个村庄建立了植物园,之后城镇才随之发展起来,并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成为植物园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新模式。
     
     据悉,此次大会分别就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植物多样性及濒危植物、生态恢复、植物园基础研究、园林园艺、城市环境生态、植物资源评价和发掘、植物驯化与育种、科普教育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并举办“广州生态城市”专题研讨会。
     
     《中国科学报》 (2012-11-22 第4版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缘定木兰 魂归天国
    20多年来,曾庆文一直从事木兰科植物及其他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调查、种苗采集、迁地保护、新优园林植物的评价、筛选及选育、保护生物学及植物分类学研究,对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种苗采集和迁地保护。 还作为主要成员,建立了全国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珍稀濒危植物园和世界上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木兰科植物专类园——木兰园。 担任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期间,曾庆文还出任广东省植物学会木兰分会秘书长和“世界木兰中心”核心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篇(SCI论文7篇),参编出版了《中国景观植物》、《中国木兰》、《观赏木兰98种》等专著8部。 在华南植物园繁花似锦的木兰园草地上,静静地竖立着曾庆文的老师、我国著名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老先生的雕像,而现在曾庆文也魂归木兰园。 时间: 2012-12-8  来源: 《中国科学报》A8 智者  作者: 周飞 李洁尉

     
     曾庆文的女儿说,一直期盼着、等待着和父母一起坐飞机去旅行,没想到人生中第一次坐上飞机,却是飞往昆明去接回父亲的遗体。

     ■本报通讯员 周飞 记者 李洁尉
     
     谈及已经逝世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庆文,他的学生、同事们的悲痛之情仍溢于言表。
     
     9月20日清早,曾庆文赶到云南省西畴县华盖木野外传粉实验地,借着实验架攀爬到40余米高的树顶,查看今年华盖木授粉挂果情况。没想到树枝突然断裂,曾庆文旋即坠落……当护林员和学生们搜寻到其坠落地时,发现躺在树下十多米深的山沟树丛里的他已不省人事。最终,因伤势过重,曾庆文抢救无效,魂归天国。
     
     不懈努力成就大事业
     
     20多年来,曾庆文一直从事木兰科植物及其他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调查、种苗采集、迁地保护、新优园林植物的评价、筛选及选育、保护生物学及植物分类学研究,对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种苗采集和迁地保护。还作为主要成员,建立了全国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珍稀濒危植物园和世界上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木兰科植物专类园——木兰园。
     
     为了抢救濒危木兰科植物,摸清其濒危种类和濒危机理,自2000年开始,曾庆文多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先后进行了观光木、拟单性木兰属的保护生物学与种群复壮实验研究,揭示了观光木、云南拟单性木兰的濒危机理。
     
     担任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期间,曾庆文还出任广东省植物学会木兰分会秘书长和“世界木兰中心”核心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篇(SCI论文7篇),参编出版了《中国景观植物》、《中国木兰》、《观赏木兰98种》等专著8部。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研究项目“中国木兰科植物种质保存和开发利用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广东省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生。
     
     为了掌握极度濒危植物华盖木的濒危机理与种群复壮技术,2010年曾庆文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获得资助。为了详细掌握华盖木的开花、授粉、结果习性,从2011年春季开始,他多次赴云南华盖木原产地开展研究,先后数次爬上搭建的大型竹木结构的观测架,进行传粉生物学野外观测和实验。
     
     一生木兰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庆文足迹走遍了大江南北,有木兰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对珍稀濒危木兰更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每逢一棵树有花、有果,他都要想办法近距离去观察记录。木兰科植物很多都分布在极其偏远的地区,而且大多都高大茂密,爬树观测已成为他工作的一种常态。他对野外观察坚持不懈,认真而仔细。
     
     1990~1993年期间,他每年至少有3个月去广西、云南、贵州等地采集标本和野外观测。由于云南、广西等很多生长木兰科植物的地方,都是高温多雨,花粉多,湿气重,还有瘴气,曾庆文也因此落下了病根。
     
     从1990年开始,他就经常性地咳嗽,但由于平时工作太忙,加上年轻,没时间做系统全面的检查,以为挺一挺就过去了,就这样持续咳嗽了3年。
     
     1993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曾庆文被初步诊断为肺癌晚期。所幸经过复诊,发现其实是肺器官堵塞导致长期咳嗽,属肺部纤维化,但仍然需要做手术,切除整个左肺。
     
     术后的他身体虚弱,运动量大一点就会气喘,但是一直视自己事业为生命的他,躺在病床上依然放不下他的研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科研中。
     
     献身科学 有爱无“家”
     
     1998年,已在华南植物园工作了20个年头的曾庆文,却依然买不起房。而他的家族从1986年便开始外出做生意,经过10年的经营,已有不小的规模。父亲希望将生意转给曾庆文经营,兄弟姐妹也劝他出来做生意。但因为他不愿放弃自己所执著钟爱的木兰事业,曾庆文毅然回绝了。
     
     而曾庆文从来不对家人提及野外工作的艰苦和危险,不让家人担心。在出他人生的最后一趟差前,爱人邹婉清还千叮咛万嘱咐:“都快50岁的人,不要再去爬树了。”曾庆文安慰她说不会再爬了。谁知看见木兰开花结果了,兴奋的他却再次爬上去近距离观察和记录。
     
     曾庆文去世后,老父亲老泪纵横地感慨道:“没想到科研工作如此危险,如果早知道,当初就该劝他改行。”
     
     曾庆文的女儿说,一直期盼着、等待着和父母一起坐飞机去旅行,没想到人生中第一次坐上飞机,却是飞往昆明去接回父亲的遗体。
     
     在华南植物园繁花似锦的木兰园草地上,静静地竖立着曾庆文的老师、我国著名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老先生的雕像,而现在曾庆文也魂归木兰园。前后两代科学家前赴后继,为我国的木兰研究真正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无关名利,只因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中国科学报》 (2012-12-08 第8版 智者)
    2013-02-01
    查看详情
  • 【羊城晚报】子规啼上木兰花
    时间:2012-11-30来源:《羊城晚报》B5半版作者:刘玮宁周飞——追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杰出科学家曾庆文。 曾庆文研究员在野外进行木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 绚丽多姿的华盖木花朵。 华盖木是木兰科中的原始类群,现仅云南存5株大树。 从木兰专类园进入课题组后,曾庆文工作更加繁忙,野外考察、采集物种、申请课题、撰写论文、编撰著作等等。 华盖木的种子一落地就会被动物吃掉,曾庆文要和动物抢时间。 为了观察华盖木,他和学生在40余米高的观测架顶过了一夜。 再次赶到云南省西畴县华盖木野外传粉实验地。 曾庆文,国内知名木兰科植物研究专家。 曾庆文在云南西畴坪寨开展华盖木传粉生物学实验时。 时间: 2012-11-30  来源: 《羊城晚报》 B5 半版  作者: 刘玮宁 周飞
    ——追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杰出科学家曾庆文

     
    曾庆文研究员在野外进行木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

    绚丽多姿的华盖木花朵

    华盖木是木兰科中的原始类群,现仅云南存5株大树。成年华盖木高约三四十米,必须搭木架才能采集花粉,进行观察研究

      羊城晚报记者 刘玮宁 通讯员 周飞
     植物学家,一个特殊的群体。每年,他们都需要进行多次艰苦的野外考察。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曾庆文教授在进行科研操作时从古树上不慎坠落遇难,享年49岁。记者走访多处,力图还原这名科学家的平实与伟大。
     1
     常年在野外接触花粉、湿气、瘴气,他切除了整个左肺
     大学毕业后,曾庆文开始在华南植物园园林室工作,每天浇水、施肥、种树,从底层做起。1987年跟随同事周仁章高级工程师去云南做野外调查,就开始了研究木兰,常年在野外工作,由于年轻,经常爬树采集标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庆文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有木兰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对珍稀濒危木兰更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每逢一棵树有花、有果,他都要想办法近距离去观察记录。木兰科植物大都分布在极其偏远的地区,而且高大茂密,爬树上去观测已成为他工作的一种常态。有人问他:“这样的工作危险又辛苦,值得吗?”他笑笑,乐在其中。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每年至少有3个月去广西、云南、贵州等地采集标本和野外观测。由于生长木兰科植物的地方常年高温多雨,花粉多,湿气重,还有瘴气,从1990年开始他就经常性咳嗽,咳嗽严重时,便吃点药缓解,就这样持续咳嗽了3年。1993年农历十二月廿七,曾庆文刚出差回来,一家人准备回老家过年,他突然发起高烧,虚汗不止,送医院时坐车都坐不稳了。医院会诊后初步怀疑是肺癌晚期。抱着一线的希望到另一家大医院复诊,最后才确诊不是癌症,属肺部纤维化,肺器官堵塞导致长期咳嗽。因常年出差,已经耽误了治疗时间,医院建议肺部切除。
     1994年4月,曾庆文经过手术切除了整个左肺,手术刀口达31厘米,从前胸直到后背,因为手术还拿掉了两根肋骨。当时,切除下来的左肺硬如石头。术后的他身体虚弱,运动量大一点就会气喘,上下楼梯都呼吸困难,经常半边背出汗,半边无汗。但是一直视自己事业为生命的他,躺在病床上依然放不下他的研究,手术后一个月就出院了,他没有遵照医嘱安心休养,而是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科研中。
     2
     女儿第一次坐飞机,却是去接爸爸的遗体回家
     1998年,曾庆文已在华南植物园工作了20个年头,却依然买不起房。而他的家人从1986年便开始外出做生意,经过10年的经营,规模已经很大,生意上了轨道。父亲疼惜儿子,希望将生意转给曾庆文经营,但曾庆文回绝了,因为他不愿放弃自己所执著钟爱的木兰事业。家人见他意志坚定,无奈帮他凑钱才买了房,添置了家具。
     从木兰专类园进入课题组后,曾庆文工作更加繁忙,野外考察、采集物种、申请课题、撰写论文、编撰著作等等。每年特别忙碌的一段时间里,爱人在工作之余都要经常去其办公室帮助做一些基础工作,如处理种子,给样本编号等,而家里的事情却从没指望他帮手。
     爱人对曾庆文是有怨言的,结婚23年,基本上没有与家人一起出去旅游过。今年7月27日,老父亲75岁生日,全家人本来约好吃个团圆饭,然后陪父亲去湖南旅游,尽尽孝心,但正值他工作繁忙,出差后忙着出国,出国回来后又忙着出差,始终没办法参加,便错过了。
     曾庆文对家人从来不提野外工作的艰苦和危险,为的是不让家人担心。此次出差前,爱人千叮咛万嘱咐:“都50岁的人不要再去爬树了。”曾庆文安慰爱人说不会不会的。谁知看见木兰开花结果了,兴奋的他却再次爬上去近距离观察和记录。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老父亲老泪纵横:“没想到科研工作如此危险,如果早知道,当初就该劝他改行。”
     科学家没有“家”吗?不,他们同样拥有浪漫的爱情。曾庆文夫妇相爱相知多年,每次出门之前,都会亲爱人脸颊一下,透着浓浓的眷恋和甜蜜,所以爱人包办家务,生活虽然累,却很开心。每次他爬上7楼回家,爱人都会提前开好空调,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等他回家。今年七夕节,他送给爱人一束鲜花,爱人很高兴,拍照留念,留下了他们的最后一张合影。结婚时,因为家里穷,没有送过爱人像样的礼物,但他一直记在心里,说今年一定带爱人去澳门买条项链。
     女儿一直期盼着、等待着和父母一起坐飞机去旅行,没想到人生中第一次坐上飞机,却是飞往昆明去接回父亲的遗体。
     3
     华盖木的种子一落地就会被动物吃掉,曾庆文要和动物抢时间
     据曾庆文同事邢福武研究员介绍,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树高花美,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木兰科植物基本都分布在深山老林中,这决定了研究者会特别的辛苦。随着生态环境恶化、人为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利用、自然繁殖能力的衰退等原因,很多木兰科植物的种群在逐渐缩小,有的已变成极度濒危物种。
     为了抢救濒危木兰科植物,摸清其濒危种类和濒危机理,自2000年以来,曾庆文多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进行研究。从2011年春季开始,他多次赴云南华盖木(一种珍惜濒危木兰科植物)原产地开展研究,先后数次爬上搭建的大型竹木结构的观测架,进行传粉生物学野外观测和实验。由于华盖木的种子一落地就会被动物吃掉,曾庆文不仅要对华盖木开花结果时间把握精准,还要和动物抢时间。
     2011年,在云南法斗,曾庆文的学生们第一次见到全国仅存12株的华盖木。高大粗壮的古老大树,枝顶置身云端,这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人类的财富。2009年在广州召开“第二届国际木兰科植物学术讨论会”期间,一位外国学者在曾庆文的陪同下专程来到云南法斗,第一次见到华盖木的国际同行忍不住抱着树干狠狠亲了一口。曾庆文每每说起这则轶事,总是一脸骄傲和自豪。
     4
     为了观察华盖木,他和学生在40余米高的观测架顶过了一夜
     曾庆文学生回忆,“2011年4月底,当第一次见到那个搭起的传粉生物学实验观测架,我深深地被震惊了。在树底仰望50多米高的树顶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晕眩,同时也感受到了实验的艰辛和凶险。”那次传粉生物学实验持续了二十多天。这期间,为了观察华盖木的开花习性和传粉昆虫在夜晚的行为,曾老师带着学生在高达40余米的观测架顶过了一夜。夜间架顶的风很凉,四周漆黑一片,孤寂而寒冷,没有带太厚的衣服,寒冷时大家只好在身上盖报纸。从傍晚开始,曾庆文便守在华盖木的花朵前,惊喜地观察着华盖木花朵的开放情况。
     5
     9月20日,曾庆文再没能从传粉架上安全地走下来
     9月20日当天一大早,曾庆文教授带领两名学生,艰难步行近3个小时的泥泞山路后,再次赶到云南省西畴县华盖木野外传粉实验地。一到实验地点,曾庆文就带领两位学生爬到40余米高的观测平台上,查看华盖木授粉挂果情况并开始挂牌。学生叶新芬回忆说,曾老师一边爬一边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他静静地在树顶工作了一个半小时后,在准备结束工作时,他突然看到两个果实,怀疑还没有对其进行观测记录,随即又返回准备认真观察,此时,树上传来“咔嚓”的响声,曾庆文突然坠落,护林员和两名学生顺着他坠落的地方进行搜救,发现他躺在树下十多米深的山沟树丛里。此时的曾庆文已经不省人事,面色发白。当医务人员及公安干警闻讯赶到现场实施抢救时,曾庆文研究员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不幸殉职。
     学生们到现在都无法接受老师突然离去的事实。学生谢聪回忆,其实华盖木的传粉学实验早在2011年10月份就可以结束了,但由于2010年5月份人工授粉实验采集回来的种子在实验中没有发芽,曾老师认为可能是种子存放不当导致的。为了进一步完善传粉生物学实验结果,2012年5月,他毅然再次带领两名学生开展了一次传粉实验。9月20日,曾庆文再没能从传粉架上安全地走下来。
     小档案
     曾庆文,国内知名木兰科植物研究专家。广东河源龙川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研究员,广东省植物学会木兰分会秘书长,“世界木兰中心”核心成员。今年9月20日12时10分,曾庆文在云南西畴坪寨开展华盖木传粉生物学实验时,不幸从离地40多米高的树上坠落遇难,享年49岁。 
    2013-02-01
    查看详情
  • 【广东科技报】忘我科研 情归木兰
    曾庆文研究员在野外进行木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 在华南植物园繁花似锦的木兰园草地上,静静的竖立着曾庆文的老师、我国著名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老先生的雕像,而现在曾庆文研究员也魂归木兰园。 长期从事木兰科及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保护生物学以及新优园林观赏植物的评价、筛选、育种及开发利用研究,建立了全国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珍稀濒危植物园和世界上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木兰科植物专类园——木兰园和世界木兰中心。 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研究项目“中国木兰科植物种质保存和开发利用研究”获得了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及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时间: 2012-11-24  来源: 《广东科技报》 A10整版 南粤科技精英风采  作者: 周飞
    ——追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杰出科学家曾庆文研究员

    曾庆文研究员在野外进行木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 
     
     文/图 华南植物园综合办 周飞
     在华南植物园繁花似锦的木兰园草地上,静静的竖立着曾庆文的老师、我国著名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老先生的雕像,而现在曾庆文研究员也魂归木兰园。前后两代科学家前赴后继,为我国的木兰研究真正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无关名利,只因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曾庆文及其前辈留下的科研成果与“世界木兰中心”,奠定了我国在木兰科植物及其它珍稀濒危植物研究领域的崇高地位。他用自己不凡的一生诠释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的朴实、厚重、深远!
     出身清贫立志科学
     曾庆文出生在广东省龙川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生活异常艰苦。他又是家中老大,便从小就担负着家庭的责任。从小喜欢植物的曾庆文,经常挖掘各种植物回家种养观察。由于学习认真,生活严谨,善于思考和观察,老师评价说:“曾庆文非常适合做科研。”1982年曾庆文因成绩优异又喜爱植物,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林学专业,而他也是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大学时期,他的生活经济来源全靠奖学金和家里卖稻谷、豆子。大学毕业时因为品学兼优,可以优先分配挑选单位。原本可以选择去待遇更好的林业厅的他,因为深深喜爱着植物研究,心中又一直向往着“中国科学院”这个神圣的地方,毅然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投身科研矢志不渝
     1987年,曾庆文跟随同事周仁章高级工程师去云南做野外调查,开始了木兰的研究之旅。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庆文足迹走遍了大江南北,有木兰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对珍稀濒危木兰更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木兰科植物很多都分布在极其偏远的地区,而且大多都高大茂密,爬树上去观测已成为他工作的一种常态。有人问他:“这样的工作危险又辛苦,值得吗?”他常常是一笑了之。
     由于云南、广西等很多生长木兰科植物的地方,都是高温多雨,花粉多,湿气重,还有瘴气,从1990年开始他就经常性的咳嗽,咳嗽严重时,便吃点药缓解一下。由于平时工作太忙,加上年轻,以为挺一挺就过去了,就这样持续咳嗽了3年。1993年农历十二月廿七,曾庆文刚出差回来,一家人准备回老家过年,他突然发起高烧,躺在床上脸色苍白,虚汗不止。这时经过医院的仔细检查,才知道他属肺部纤维化,肺器官堵塞导致长期咳嗽,已经耽误了病情治疗时间,医院建议肺部切除。
     1994年4月,曾庆文经过手术切除了整个左肺,手术刀口达31公分,从前胸直到后背,因为手术还拿掉了两根肋骨。当时,切除下来的左肺硬如石头。术后的他身体虚弱,运动量大一点就会气喘,上下楼梯都呼吸困难,经常半边背出汗,半边无汗。但是一直视自己事业为生命的他,躺在病床上依然放不下他的研究,手术后一个月就出院了。他没有遵照医嘱安心休养,而是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科研中。
     献身科学有爱无“家”
     从木兰专类园进入课题组后,曾庆文工作更加繁忙,忙着野外考察、采集物种、申请课题、撰写论文、编撰著作等。每年特别忙碌的一段时间里,爱人在工作之余都要经常去其办公室帮助做一些基础工作,如处理种子,给样本编号等,而家里的事情却从没指望他插手。原本打算今年利用十一假期,全家一起回老家过中秋和国庆节,谁知……
     曾庆文对家人从来不提其野外工作的艰苦和危险,总是乐观面对家人,不让家人担心。此次出差之前,爱人千叮咛万嘱咐:“都50岁的人,不要再去爬树了。”曾庆文安慰爱人答应着,可看见木兰开花结果了,兴奋的他却又再次爬上去近距离观察和记录。
     科学家没有“家”吗?不,他们对家人的爱同样炽热、同样拥有赤诚的孝心、也同样拥有浪漫的爱情。在家时,曾庆文脾气温和,从不与家人争吵,什么事都能一笑而过。女儿与爸爸关系非常好,平常就像朋友一样畅谈理想和未来。他工作忙的时候也依然关心着女儿的功课和生活。而在母亲患癌症住院期间,曾庆文忍住悲伤尽量抽出时间,去医院帮母亲擦身体、搞卫生,伺候身旁直到母亲病逝。
     对于妻子,虽然结婚时因为家里穷,没有送过她像样的礼物,但曾庆文一直记在心里,说今年一定带爱人去澳门买条项链。结婚23周年,两人相濡以沫,一直说要一家人到处走走看看。虽然一直没能成行,但他的这份心意让爱人高兴了很久很久。
     成就瞩目桃李天下
     据曾庆文同事邢福武研究员介绍,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树高花美,有些属为东亚与北美间断分布,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木兰科植物基本都分布在深山老林中,这决定了研究者会特别的辛苦。
     为了抢救濒危木兰科植物,摸清其濒危种类和濒危机理,自2000年开始,曾庆文多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先后进行了观光木、拟单性木兰属的保护生物学与种群复壮实验研究,揭示了观光木、云南拟单性木兰的濒危机理。为了掌握极度濒危植物华盖木的濒危机理与种群复壮技术。2010年曾庆文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获得资助。为了详细掌握华盖木的开花、授粉、结果习性,从2011年春季开始,他多次赴云南华盖木原产地开展研究,先后数次爬上搭建的大型竹木结构的观测架,进行传粉生物学野外观测和实验。
     曾庆文的学生谢聪回忆说:“记得初到云南法斗时,因为天气寒冷,加之水土不服,我们每个人都开始上吐下泻,全身乏力。因为出差任务重,曾老师顾不上休息,坚持带领我们在华盖木周围拉样方,也为了不让学生们太辛苦,很多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从不懈怠。华盖木生长的地方基本都在大山深处,进山的路途十分遥远,每天都要在大山里来回四个小时。因为呼吸困难,原本已经身体不适的他爬山的时候总是那么疲惫”。
     作为一名近50岁的科研人员,作为一个已经取得众多科研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的木兰科专家,其实他早已不用如此的辛苦了。“有一次在调查过程中,曾老师看到好几棵华盖木的大树被砍,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桩,他非常痛心。在那一刻,我终于理解了老师对木兰的那种痴迷,那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恨不能时时守护在它身边。”
     20多年来,曾庆文不仅在科研中取得了耀人的成绩,奠定了崇高的学术地位,还先后培养了硕士生11名,协助培养博士生2名。
     至死不悔情归木兰
     2011年,在云南法斗,曾庆文的学生们第一次见到全国仅存12株的华盖木。高大粗壮的古老大树,巍然挺拔地矗立在大山深处,枝顶置身云端,历尽人世沧桑,见证无数世事更迭。这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人类的财富。
     让时间回到两个多月前的9月20日。当天一大早,曾庆文就带领两名学生,艰难步行近3个小时的泥泞山路后再次赶到云南省西畴县华盖木野外传粉实验地。一到实验地点,曾庆文就带着两位学生借着观测架攀爬到40余米高的观测平台上,查看今年华盖木授粉挂果情况并开始挂牌。他的学生叶新芬说,曾老师一边爬一边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他静静的在树顶工作了一个半小时后,在准备结束工作时,他突然看到两个果实,怀疑还没有对其进行观测记录,随即又返回准备认真观察时,树上突然传来“咔嚓”的响声,曾庆文突然坠落,护林员和两名学生顺着他坠落的地方进行搜救,发现他躺在树下十多米深的山沟树丛里。此时的曾庆文已经不省人事,面色发白。当医务人员及公安干警闻讯赶到现场实施抢救时,曾庆文研究员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不幸殉职。
     如果不是对木兰如此热爱与执着,如果不是对科研如此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曾庆文就不用再次做授粉实验,也不会再次爬上观测架。他的学生们哭着说,一位深受学生爱戴、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导师,一位对科研认真严谨、永不放弃的学者,一位对木兰热爱痴迷、倾尽心血的守护神,就这样为心爱的科研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简介
     曾庆文
     1963年9月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植物学会木兰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木兰科及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保护生物学以及新优园林观赏植物的评价、筛选、育种及开发利用研究,建立了全国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珍稀濒危植物园和世界上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木兰科植物专类园——木兰园和世界木兰中心。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曾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及爱丁堡植物园从事合作研究。
     共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论文13篇,出版专著15部,其中主编7部,副主编2部,参与编写6部。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研究项目“中国木兰科植物种质保存和开发利用研究”获得了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及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3-02-01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