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广州日报】《植物园的力量》 共绘岭南生态新画卷 花城新闻
2024-07-18
查看详情
【南方日报】守护百姓果盘子 保住荔农钱袋子
时间: 2024-07-12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李鹏程 绿叶繁茂、红荔挂枝,广州井岗红糯、冰荔、凤山红灯笼、仙进奉等荔枝新品次第成熟,丰富口感让人清甜一夏; 低温贮藏、朱颜不改,洞察贮运过程的品质裂变规律,荔枝成为冷藏状态下的“睡美人”,从而实现“全球享”; 果品再造、全席盛宴,一颗荔枝从果粉到果肉再到果汁,解锁多样吃法,保留了营养成分,提升了附加价值。 作为我国的优势特色水果,荔枝市场空间广阔,有待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在全省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广州市科技局以产业急需为导向,高效发挥好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市科技局累计组织荔枝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21项,支持经费5100万元;推动荔枝保鲜技术与装备研发,已集成荔枝保鲜全链九大技术……目前,广州市荔枝领域的科研力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推广应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美“荔”长成▶▷ 科技进村培育“丰产树” 荔枝甜美却果期较短。其主要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集中上市,加上部分荔枝品种品质一般,导致荔枝销路困难,“增产不增收”“果贱伤农”的现象频发。 因此,选育适合市场需求的新荔枝品种,是广州荔枝脱颖而出的关键。当前,广州深入推进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广州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胡桂兵,带领荔枝“轻骑兵”团队,为破解该难题“送技下乡”。 “在市科技局支持下,我们开展了晚熟、耐贮运、优质荔枝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胡桂兵介绍,课题组通过种内杂交和属间杂交(荔枝×龙眼)创制了几十个杂交群体,获得了上万株杂交后代,筛选出一批性状优异的株系。 其中,“红巨人”“红美人”“迟美人”和“巨美人”已经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评)定,“早巨荔1号(仙桃荔)”“巨美人”“红举人”“红丽人”“庞丽人”“娇丽人”获得植物新品种权。 “杂交育种通过人工控制不同亲本之间的杂交,使它们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而诞生出集合父母本优点的新品。”胡桂兵说,雄花盛开期,田间地头的农科博士们开始收集淡黄色、纯净的花粉,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操作,待雌花开放时进行人工授粉,最终选育出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亲本。 广州优化品种熟期结构,从源头上提升荔枝耐贮性和稳产性,延长荔枝果品上市期,这是科技特派员进乡村取得的重要成果。当前,广州以特派员项目形式,围绕产业全链条“靶点”服务,累计服务全市7个涉农区近350个产业,撬动乡村农业产业经济近50亿元,有效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近日,正值晚熟荔枝的上市季。受天气原因影响,今年的迟熟荔枝产量很低。然而,在增城小楼镇腊圃村的一个荔枝园里,仙进奉荔枝树挂果率竟然十分可观。果园负责人陈正阳表示,年初时他还忧心忡忡,当时预估今年的产量可能不到一半,结果却出乎意料。 这得益于背后农科专家的智力加持。去年的极端天气给广东地区的迟熟荔枝造成了沉重打击。面对这种情况,广东省农科院资环所彭智平研究员带领团队,在增城的荔枝园里面分别提取部分土壤和叶片,进行细致检测分析,并针对荔枝树各个时期,提出施肥方案,从而稳住了今年的荔枝产量。 科学的育种、种植管理方法,保住了荔农的钱袋子,守护了百姓的果盘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活“荔”不减▶▷ 全链保鲜延长“甜蜜期” 新鲜荔枝售往千家万户,中间要经过储藏环节。对于这种“娇贵”水果而言,看似寻常的降温处理,都大有文章。 “荔枝从枝头采摘下来,要快速从35℃降温到4℃,这种预冷处理是为了延长果品保质期。”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先进冷冻冷链研究所所长朱志伟介绍,在此过程中不仅要看降温的技术指标,还要照顾到荔枝的品质指标。 要研制预冷设备,必须先攻克有关技术。为此,华南理工大学先进冷冻冷链研究所搭建了实验平台,可以模仿真实状态下的环境。经过将一颗颗荔枝放入测试,朱志伟团队明确了荔枝的水份扩散、变化分布等情况。 最终,该团队采用“多次换热”的新型压差预冷技术,利用高湿冷空气与荔枝充分接触换热,带走包装箱内荔枝的热量,达到了高效保质预冷的目标。 预冷过后,荔枝要实现长期保存乃至出海销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专家团队经过多年的研发沉淀、长期调试,研制出荔枝复合保鲜剂、荔枝护色保鲜剂、荔枝速冻保鲜护色剂、多功能绿色保鲜包装等多款用于荔枝保鲜的产品。 在华南植物园的一处实验室内,研究人员向清水中滴洒了自研的荔枝复合保鲜剂,并用其浸泡新鲜荔枝2—3分钟。待荔枝自然晾干后,常温能贮藏8—10天,低温贮藏35—48天,商品率不低于95%。 “与苹果、梨、香蕉、芒果等水果相比,荔枝果皮变色比较复杂,难以控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蒋跃明提到,荔枝复合保鲜剂具有协同保鲜效应,能显著延缓组织衰老,抑制病原菌生长,调控贮藏环境水分、气体成分,清除异味,提高果实组织抗逆性等作用,具有操作简易、成本可控和高效等优点。 除了实现田间制冷(预冷)、延长常温低温保鲜期外,广州科技工作者还破解了冷冻锁鲜技术——今年5月,一批通过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保存近一年的荔枝解冻上市,其风味与口感基本保持在鲜果水平的80%—90%左右。这条广州建成的国内首条超低温浸渍冷冻锁鲜,未来还可以在其他食品保鲜领域推广应用,提升冷冻保鲜食品品质。 “我们通过组织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的方式,有效锚定攻关目标,通过源头选种育种、采后预冷、护色、冻眠等一系列技术,解决了延长荔枝保鲜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难点问题。”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谈到。 给“荔”体验▶▷ 果实“变身”提升附加值 “冷冻的荔枝可以全年销售!”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建忠感受到了市场的热度。 有了冷冻保鲜技术,北方市场以及国外市场的消费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荔枝。更重要的是,荔枝实现了全年供应后,可以用于很多食品的加工,比如利用其中的营养成分,将荔枝加工制成荔枝酸奶、荔枝汁等。欧阳建忠介绍,目前公司已推出一款桑葚蓝莓荔枝果汁,通过控制果汁中荔枝的含量来调节糖度,就可以做到“每一口都是天然”。 这是广州深耕产业,用科技支撑荔枝“全链条”,丰富加工产品的缩影。当前,广州加强荔枝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开发出高品质的荔枝酒、荔枝醋、荔枝乳酸菌发酵饮料、美容化妆品等附加值高产品—— 在荔枝果皮上做文章。通过高能超声物理场破碎植物细胞,增加原花青素的溶出释放。原花青素提取得率较溶剂浸提提高19.7%,这素是美白防晒护肤品的重要原料; 在荔枝饮料上出新品。优化悬浮式冷冻浓缩工艺,获得40obrix左右高品质荔枝浓缩汁。荔枝浓缩汁可作为进一步精深加工原料,例如杯饮、发酵饮品、果酒、果糖等; 在荔枝产品上有突破。科技工作者们明确了白糖罂、鸡嘴荔等品种适合于果粉加工;建立了果粉低温喷雾干燥技术和低温等离子体杀菌技术,获得高品质耐贮存果粉产品。 近年来,广州通过创新机制,推动成果走出“象牙塔”。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及乡村生产经营主体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单位参与的联合攻关机制;以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支持推进从化荔博园牵头开展荔枝产业研究院、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 其中,广州在荔枝产业链采取的创新联合体攻关模式,把龙头企业和重点科研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了基于产业需求、边研发边产业化的攻关模式。“此举有多重目的。一是能够有效凝练产业需求,二是能够集中力量攻关,三是能够在产业实践中予以验证。”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选育优质品种、探索保鲜技术、产品精深研发……科技加持下,广州将一颗颗小荔枝不断做成“大产业”。 报道链接:https://epaper.nfnews.com/nfdaily/html/202407/12/content_10105659.html
2024-07-18
查看详情
【中国日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两周年,新增引种物种2449种
2024-07-14
查看详情
【南方都市报】保鲜一年!从“离枝”那一刻,广州荔枝就以多项科技“抢鲜”
2024-07-14
查看详情
【广东科技报】王法明:做好地球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2024-07-10
查看详情
【南方人物周刊】以植物之名 | 封面人物
2024-07-07
查看详情
【中国绿色时报】“科学教育+自然教育”的“鼎湖山模式”
时间: 2024-06-13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黎明 近年来,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入挖掘本土资源,以自然资源和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方式,在搭建基础、探索方向、拓展成效等方面发力,亮点课程精彩纷呈,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持续扩大受众群体,带领公众探索和学习自然,形成科学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融合的“鼎湖山模式”。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聚焦资源优势,打造课程体系 鼎湖山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外重要的科研基地。在开发自然教育课程内容上,鼎湖山保护区着重聚焦本土资源,贴近实际生活,讲述生态故事和实现环境保护。如《森林碳储量和个人碳排放》是基于中国科学院重点野外台站(鼎湖山站)“碳专项”的科研成果进行设计,向学生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讲述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威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鼎湖山保护区秉承科学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建有“小小科学家成长之路”的课程培养体系,并将现有课程进行总结,对标中小学课标出版了首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系列丛书——《鼎湖山探究式自然教育课程(初级版)》。该书不仅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具体的自然教育思路和课程案例,并反哺孵化“小小科学家成长之路”课程品牌,不断扩大影响力,深化品牌效应。 “小小科学家成长之路”培养对象为周边的中小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模式让他们一步步成长为保护区的小小科学家志愿者。该系列课程每年吸引成近千名学生参与,受众反馈良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鼎湖山保护区注重深化基地平台作用,不断完善各类基础建设,目前建有自然教育中心、展览室、互动式科教设施等硬件设施,建有两条自然教育探索径,并配套相应的学生学习手册,让各类自然教育活动呈现更好的效果。 鼎湖山保护区还坚持稳步推进自然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逐渐形成了以专业队伍为主、科学家和志愿队伍为辅的框架。当前,鼎湖山保护区现有4名专业从事自然教育工作的人员,拥有支持自然教育工作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和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自2020年起建立后,每年都有上百名社会或大学生群体报名加入,是联结鼎湖山保护区和公众的桥梁之一,有效促进公众教育和社会发展。工作人员为学生们作科普讲解线上线下结合,突破地域时空局限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于自然教育发展成果,鼎湖山保护区的自然教育活动逐渐形成了“请进来、走出去和在线上”的开展方式。线上包含举办不定期公益课、发表科普文章、建立交流群等,线下通过到学校、社区和相关机构定期开展公益教育活动、科普进校园等推动自然教育“走出去”。通过以上方式,鼎湖山保护区自然教育突破了地域时空的局限,每年让近万名中小学生“看见”鼎湖山,充分彰显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为促进广东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20dnsIqmIA4M4ehoBtyg
2024-07-07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学者发表紫苞芭蕉和朝天蕉首个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时间: 2024-06-07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黄慧润、研究员王峥峰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研究结合Oxford Nanopore和Hi-C测序技术成功组装并发表了紫苞芭蕉和朝天蕉的首个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紫苞芭蕉和朝天蕉的花果、基因组信息及PG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研究团队供图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肖天文表示,芭蕉属包含70多个物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其中,小果野蕉及其与芭蕉属其它物种杂交产生的后代构成了当今多种多样的香蕉栽培品种;而玫瑰红蕉、阿希蕉、紫苞芭蕉和朝天蕉等则是热带地区重要的园艺观赏植物。 随着三代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植物基因组得以发表,这大大促进了作物育种和园艺植物的改良。虽然芭蕉属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是目前园艺观赏植物、香蕉栽培品种及其野生近缘物种的基因组资源仍然十分匮乏,影响了后续生物学性状解析和基因功能研究。 紫苞芭蕉和朝天蕉的基因组大小分别为427.85 Mb和478.10 Mb,contig N50分别为12.88 Mb和18.18 Mb,BUSCO指数分别为98.08%和98.51%,Illumina读长比对率分别为95.55%和94.29%,序列均挂载到11条染色体上。紫苞芭蕉和朝天蕉的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占比分别为46.70%和50.91%。基因注释结果显示,紫苞芭蕉和朝天蕉分别含有39177和3125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781和990个tRNA。基因组共线性结果显示sect. Musa内物种间的共线性良好,但是相比于小果野蕉和朝天蕉,紫苞芭蕉的chr04存在大片段倒置和易位。 该研究对朝天蕉未成熟和成熟开裂的果皮进行了转录组测序,随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和GO富集分析表明成熟果皮中的上调基因主要与细胞壁和细胞外区域的糖类代谢有关。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家族(PG)表达水平分析表明,朝天蕉的MvPG6、MvPG11和MvPG21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在成熟果皮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组织,这些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高表达可能导致了朝天蕉果皮开裂。此外,研究还鉴定了与紫苞芭蕉和朝天蕉果皮和苞片着色有关的花青素合成通路中的关键基因。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hr/uhae079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6/524129.shtm
2024-06-20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跋山涉水,寻觅四年!这个豆科新物种终于被“发现”
时间: 2024-06-14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岚 周飞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团队在广宁发现肇庆特有植物新物种——肇庆德昭藤。 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涂铁要介绍,德昭藤属隶属于豆科,约含15个物种。“2018年,我在研究德昭藤属植物时,发现了分别馆藏于北京大学标本馆和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的1号标本的照片,这号标本是钟观光于1927年在肇庆七星岩采集的。”而后他又找到同属该物种的另外两号标本,分别由石国良于1971年、1983年采自鼎湖、广宁。此后近40年里,再无人采集到该植物,各网络数据库上也未见其照片。 记者了解到,上述标本曾经被不同的学者分别鉴定为首冠藤、湖北德昭藤等物种。但通过和德昭藤属其他已知物种进行详细的形态学对比研究,涂铁要和团队成员基本确定,其为未被描述和发表的新物种。自此,涂铁要和团队成员多次前往肇庆,展开了长达4年多的探寻之路。为实现“大海捞针”,他们不定期深入各林场山坡、山脊和山谷、溪边,跋山涉水、日晒雨淋是常有之事。 2022年6月,团队成员谢智带队前往广宁科考,重点留意了次生林林缘、溪边等适合德昭藤属植物生长的环境。在前往洲仔镇途中,沿路溪边竹林上攀援着的一丛开着白花的藤本植物,忽然引起谢智等人的注意,远看很像是德昭藤属植物。谢智等人立即采集植物标本,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与特征比较,初步判断该物种与钟观光和石国良采集到的标本为同一物种。紧接着他们又采集了几枚新鲜、幼嫩的叶片,提取其DNA用于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结合其形态特征和DNA证据,研究人员最终确认其为一新物种,其后又对广宁开展了多次搜寻,均未发现更多的个体。该团队通过多次前往广宁,对该物种进行详细的野外观察和研究,并撰写了研究论文,于今年5月发表在国际期刊上,正式对外发布了肇庆德昭藤这一新物种。 研究团队建议,将该新物种列为极危物种,并作为广东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去年,我们已经对其进行压条处理,今年初发现其中1个枝条已经生根,目前已将生根的枝条移栽到华南国家植物园进行迁地保护。” 在涂铁要看来,肇庆德昭藤这一新物种的正式发现,不仅为肇庆和广东新增了1个特有新物种,而且对于德昭藤属物种分化研究、广东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林木资源利用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6/14/SF1212921677e4958a389b4ab8bc1d91.html?channel=weixin
2024-06-20
查看详情
【新华社】中国広西チワン族自治区で新種のマメ科植物3種を発見
2024-06-07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