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

周国逸研究团队再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发布日期:2017.02.13 作者:scbg

  2月7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首席科学家、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周国逸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继20062008年先后以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研究华南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碳、氮、水演变机理成果获得广东省和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基础上,2016年度,继续以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群落稳定性与土壤固碳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理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使该领域机理上的研究有了更新进展。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热带亚热带区域的地带性植被,构成了这个区域的基本景观,支撑着该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础。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及该群落未来的演替方向是中国乃至全球普遍关心的重大生态学问题。项目组2006发现成熟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为常绿阔叶林在固碳服务功能方面指明了新的途径,然而,其机理当时尚不清楚。阐明成熟常绿阔叶林稳定性及土壤有机碳积累机理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近年取得如下重要科学发现: 

  1)发现并首次阐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演替方向及其变化机制。证明气温上升与降水格局改变及其所导致的土壤水分趋势性变化正在改变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和生活型,表现为乔木的物种数减少、小乔木和灌木的物种数增加,大个体的死亡率上升、小个体的个体数增加,该生物群系过去30年来正向着灌丛化的方向演变。 

  2)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成熟常绿阔叶林土壤持续积累有机碳的机理:a)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进展演替,系统的碳贮存由生物量碳的积累逐步转向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表现在森林残体分解过程中,分配到土壤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土壤有机碳的来源越来越丰富;这是经典生态学理论没有注意到的。b)气候变化引起的水热环境改变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延长了土壤有机碳的周转期。c)区域性N沉降上升降低了成熟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 

  该成果在理论上将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非平衡理论的建立,丰富全球变化生态学理论。在应用上直接服务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生态公益林建设;全面准确地估算森林固碳作用,增大森林固碳空间,利于经济的高速增长。项目主持人由此被国家发改委邀请参加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 

  本项目共发表论文166篇,其中SCI论文98篇(TOP10%论文42篇);10篇代表性论文(TOP1%期刊论文6篇)被他引585次,其中SCI他引440次,CSCD他引145次;20篇主要论文被他引822次,其中SCI他引606次,CSCD他引216次。 

  本研究团队所有成员均为台站主要研究人员、支撑人员和博士生。带头人周国逸研究员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1997),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1999),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2000),广东省省直机关岗位排头兵”(2007),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13),广东省南粤百杰”(2013),首届CERN科技贡献奖(2014),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

领奖现场(周国逸 右2)

获奖证书

 

 


附件下载: